无论是繁华川流的都市,抑或是宁静偏远的村郊,博物馆的诞生和存在,都会为当地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能量,成为物质文明传承的空间载体。
博物馆的意义,并非展示静止、孤立的知识,而是呈现变化、开放的过程。藏品的价值也不局限于反映历史的曾经,而是展现不断演进的当下。
因为建筑与设计真正蕴含的意义,正在于继承地域传统文脉的同时,能够赋予环境自身的价值和能量,直至让彼此和谐共融,相得益彰。
本期特别精选10处新建博物馆建筑。无论是城市地标亦或是郊野绿洲,这些根植地域又融于环境的建筑,与当地文化和自然融为一体,显得自然而沉静,低调而内敛。
1
希腊 • 雅典新卫城博物馆
New Acropolis Museum
Athens
新卫城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.4万平米,是老卫城博物馆的10倍。由瑞士裔建筑师特屈米和希腊本土建筑师米哈利斯共同设计。
整个建筑内部结构与帕特农神庙的内殿完全相同,设计理念是赋予博物馆光感、动感和层次,用最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,还原一座朴素而精湛的古希腊建筑。
新馆建筑由100多根混凝土柱支撑,和远处雅典卫城的石柱遥相呼应,其上则是由若干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立面组成的三层建筑。
柔和的自然光线透过外部玻璃走廊,射入博物馆内,给陈列其间的帕特农神庙外墙披上质朴的光辉。透过玻璃远眺雅典全城,仿佛置身时空走廊,在古老与现代间徘徊。
建筑分底、中、上三部分,围绕不同部分的特殊需求设计。底层悬浮在既有考古挖掘物之上,包括入口大厅、临时展厅和礼堂,谨慎布置的柱网保护了挖掘现场。
可以俯瞰考古挖掘物的玻璃坡道通向位于中层的展厅。
上层则由带有内院的帕特农神庙展厅组成,轻轻地旋转,以保证檐壁上的大理石雕刻能精确定位,跟数世纪前在帕特农神庙一样。
透明的外壳使用最现代的玻璃技术,不仅保护展厅远离光与热的侵蚀,更为室内雕塑提供了理想的光线氛围。
从透过入口大厅玻璃地板看到的考古挖掘物,到可以远眺城市某个展厅的帕特农神庙檐壁,再穿过罗马时期的文物拾级而下。
博物馆游览路线形成清晰的三维循环,沿着穿插着历史和建筑的漫步长廊:从城市街道,进入不同考古时期的历史世界,循环的路线叙说着丰富的空间体验。
2
巴黎 • 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
Fondation Louis Vuitton
Paris
最新建成的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,作为法国甚至全球当代艺术活动的新据点,坐落于巴黎西边的布洛涅森林公园。
盖里说:「我们希望建筑能充分融入环境,随时光流逝和光的变幻而演变,从而创造出一种转瞬即逝、变化不定的印象」。
为了尽可能将自然的感觉引入内部,建筑大量采用玻璃和透明设计,不仅折射出瞬息万变的光影,同时在森林和花园间,投射出变幻莫测的镜面效果。
建筑材料的选择,表达了盖里对于透光的理念:玻璃壳体覆盖了建筑的主体部分。壳体也是多个玻璃块的集合,如同「冰山」。
由12块木梁支撑的巨大玻璃「风帆」,由超过19000块加固纤维混凝土板组成,精确到毫米范围,总面积达13500平米。
艺术中心内部设有永久收藏、临时展览和艺术作品展厅、11个画廊以及300多人礼堂。并拥有可承办多科学活动的可调式演播厅。
游走于建筑内的不同展厅间,大面积的玻璃幕墙,将苍翠的布洛涅森林公园景色尽收眼底。通过建筑顶部极具雕塑感的楼梯,可引导至远眺巴黎全景的屋顶花园。
在布洛涅森林远处观望,白色透明帆船形态呈现的博物馆,如同「水晶花簇」,又似「玻璃之云」,仿佛融入环境中的一叶轻舟般轻盈而自然。
建筑结构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辅助,充分结合材料、形式与光线。不仅为展览空间提供了合适的途径,更恰当呼应了19世纪的玻璃花园建筑,与周围环境进行了完美对话。
作为法国文化使命标志的一艘旗舰,盖里设计的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,已成为21世纪标志性的建筑成就之一。
3
日本 • 美秀博物馆
Miho Museum, Ieoh Ming Pei
Japan
美秀博物馆是一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。由建筑师贝聿铭设计建造,低调的隐于日本滋贺圣地信乐町的群山之中,仿佛若有光。
建筑位于远离都市的原始山林深谷,为尽可能地保留自然环境,先在林间辟出出道路,再在山谷间兴建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。
穿越绵长的穿山隧道,已有时空相隔之感,再回望惊觉洞口竟搭在结构异常富有张力的拉索吊桥上。自然之美与工业之美并立,赋予古典文学以更真实的感知。
由于山林保护的限制,建筑3/4隐于地下,分南北两翼舒展放置,通过别致的几何天窗采光。既有舒展的公共空间与廊道相连,也有简明的浏览动线掌控节奏。
而抬离地面的部分,恰似《桃花源记》中一路前往桃花源时寻寻觅觅的路径所在。将「桃花源」这个飘摇千年的文化母题,以动人的建筑形式得以解读。
为了与环境和谐,屋顶犹如起伏的山峦,模仿传统的瓦片和木格栅,营造出深山藏古寺般的效果。与色泽舒缓的地面相对比,形成了错落丰富的视觉焦点。
入口处圆形的设计配合其视野可见的外景,颇有宋人绘画小品的感觉。馆内藏品,涉猎遍及丝绸之路的各大文明,数量之多质量之精美,超乎想象。
博物馆中现代化的材料语言与抽象的几何图形彼此呼应,却承载出东方式既有框景强调,又有留白写意的古典审美,强调出「步移景异」的情境营造。
博物馆的细节设计,充分体现了设计的创新和底蕴。倾斜的玻璃幕墙组成了空间框架,内部材料 Magny Doré 花岗石、彩色混凝土等,皆自然朴实而温暖。
建筑用工整有力的现代建筑语言,营建了脱胎于东方情怀的「桃花源」。每处看似偶得的天成,却都是缘溪而行,突破险阻欲穷其林,才最终窥得的灵魂。
4
杭州 • 中国美术学院民间艺术博物馆
Academy of Art's Folk Art Museum
Hangzhou
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。山坡上茶园间,隐约可见青瓦交错纵横,依著地势起伏,极具东方美感。
民艺研究博物馆集收藏、展示、研究、教学、传习于一体,开展研究的同时展示传统生活之美,为现代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活化,提供知识源泉。
建筑形体与山势相连,融为一体。为了设计一座能感知地形起伏的博物馆,将建筑地面顺山势建造,同时设计上下连续的坡道。
平面布局被几何划分成平行四边形的单元,适应地形的细微变化,通过几何手法的分割和聚合,来处理错综复杂的地形。
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屋顶,在外观上唤起记忆中鸟瞰村庄时青瓦连绵的景象。
除了屋顶,博物馆外墙同样以瓦片作为主要元素:在错综交织的网状不锈钢线中嵌入成排瓦片,如银鳞般悬浮空中。瓦片间的孔洞能控制光照量,赋予室内空间以独特光影。
屋顶和外墙所使用的瓦片,部分来自当地民宅的废弃瓦片,大小不同,使建筑能更加自然地融入景观。利用疏落有致的屋瓦,营造出通透的空间感。
隈研吾擅长用木、石、竹等建材打造与自然环境相融的建筑,这也是他最为人所知的「负建筑」手法,使建物成为有机体,消隐于周遭景观之中。
博物馆不仅远看和象山融为一体,玻璃幕墙更将象山之景借入内部空间。步入室内,空间的分野豁然开朗,节奏感和展线游动间的关系非常精彩。
场馆内部的画廊与展区也随之高低错落,并以长坡道互相连接。游走其中,不觉得身处与外界隔绝的空间,反而能清楚的感受到光线、空气与地貌。
苍茫远山中的民艺博物馆,如同一帧水墨画,大幅留白中有人、建筑与自然景观共同呼吸,感知彼此的韵律。
民艺博物馆的设计在充分尊重环境的前提下,将传统技术与循环材料结合,创造出微妙而强大的结构体系。阐明了当今中国文化的双重性:现代构造技术与传统手工艺。
民艺博物馆正是藉由创造延绵多样的空间,传达人与民艺间独立却又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,也提供了沉淀情绪的森活淨土。
5
美国 • 犹他州新自然历史博物馆
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Utah
U.S.A
犹他州新自然历史博物馆,通过科学探索、教育推广、文化体验和充分参与互动,成为照亮当地自然科学使命的象征体。
博物馆位于古湖 Bonneville 海岸线,山脉山丘之上,能俯瞰盐湖城壮丽的景致。建筑依山而建,顺瓦萨奇山麓形成3个标高台地。
建筑形体中间转折一个角度,恰好形成了通高的巨大中庭「峡谷」,顺势也将建筑分为「体验」和「说明」两大功能体块。
「体验」是对世界的科学探索和客观认识;「说明」则展示探索地球生命的自然历程。
受犹他州多样化景观的启发,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源于自然,将岩石、土壤、植物、矿物等景观元素,转化为独特的空间视觉。
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、生物群和原住民,也成就了自然与历史博物馆,极为丰富的化石、岩石、矿物和恐龙等标本以及当地历史文物的丰富收藏。
博物馆的构思是对土地的抽象延伸和改造,基于历史和文化定位,建筑与自然息息相关,也讲着自然界的故事。
建筑底部,板状混凝土标志着从原始到人造地球的过渡。建筑表皮的铜锌合金面板,原料来自于附近百年历史的宾汉峡谷铜矿,与当地地质和矿物联结深厚。
博物馆立面以铜条间隔,并采用不同纯度的铜材,形成既统一又色彩变化的立面,温暖的金属光泽和背后的瓦萨奇山脉既融为一体,又相得益彰。
建筑材料20%取自当地,基地周边「石笼墙」挖自于建筑原址。成为从环境汲取灵感和元素,并充分点亮环境的典范。
6
苏格兰 • V&A 邓迪设计博物馆
V&A dundee architect
Scotland
苏格兰V&A邓迪设计博物馆,是除伦敦外世界唯一的V&A博物馆,将成为国际范围内的设计、探索和教育的中心。
建筑的外形设计,根植于苏格兰的历史和人文,模拟东海岸的悬崖立面,用2500块长达4米,重2吨的铸石板扭转包裹,仿佛邓迪海滨新长出的峭壁山崖。
规划旨在将现有的邓迪城市中心,与V&A全新的文化设施连接起来,包括火车站广场,东侧城市广场,以及新博物馆广场等,共同联合成整体的展览和活动空间。
博物馆的中间步道将建筑一分为二,引人入胜的动态关系,将建筑与东侧海滨重新连接。最大限度的削减博物馆「独立外来物」的属性,并与环境形成强而有机的整体。
邓迪设计博物馆,作为探索设计和文化影响的场所,从工程技术、设计、时尚和生活方式等多角度,将帮助英国,甚至世界去理解设计和创新,对于生活的重要性。
宽敞,温馨的公共大厅,作为生机勃勃的公共广场,可以满足各种功能,如音乐会,艺术实验,装置,大型展览等。
沿着公共大厅外楼梯,连接到建筑物上层的展览空间。1,200平米的主画廊展览国际和苏格兰的设计藏品,既是苏格兰设计中心,也是最大的展览空间。
邓迪设计博物馆的核心,是通过系列展览,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最佳设计,不仅讲述苏格兰设计历史遗产的故事,更开启对工艺和创造的延续之路。
邓迪设计博物馆,不仅是对V&A博物馆的延伸,更是作为「城市的起居室」,从艺术的角度,对城市的重启和解读,在参观、享受和社交中,将城市与 Tay 河畔紧密相连。
7
挪威 • 赛于达锌矿博物馆
Allmannajuvet
Norway
Allmannajuvet 位于挪威赛于达, 博物馆见证了19时期后期的采矿作业和矿工的生活的困难 。在国家旅行路线中,创造了另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艺术装置。
Allmannajuvet 因为特色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历史,成为国家旅游路线10大景点之一。特别在此设计的路线,吸引游客的同时,重现了塞尔达具有历史意义的旧锌矿场。
极简的建筑灵感来自采矿作业,工人埋头苦干及艰苦的生活。 装置包括博物馆、咖啡厅、厕所,停车设施,通道和楼梯。
所有的建筑都是事先预制的,然后在当地组装完成。 室外支撑系统是由浸泡过防腐油的胶合板组成。室外建筑墙体由涂有德国亚克力材料的胶合板和黄麻麻袋构成。
停车设施的砌石与天然石材来自 Hardanger。 这些石料由从永达尔运到赛于达。墙的可视角约为18米高,并牢牢地固定在三米的河床上。
在穿越挪威的美丽路线中,有着海岸峡湾,山川瀑布等多样自然风景,锌矿博物馆赋予了当地创新的建筑和启发性的艺术。
8
墨西哥 • 图卢姆艺术中心
Azulik Uh May Arts center
Mexico
AZULIK Uh May 艺术中心,作为生态友好型豪华度假区的一部分,建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中心地带的丛林中。
建筑灵感源自当地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玛雅文化遗产,多面而灵活的建筑场所,包括艺术空间、时装和设计实验室,工艺美术学校、录音室以及住所等。
这些拟人的建筑形体和空间,通过漂浮的桥梁和曲折蜿蜒的小径彼此联结。如同从地面自然生长出的有生命的机体。
16米高的混凝土和 Bejuco 穹顶的顶部,是一个几何形状的圆屋顶,由重叠的圆圈组成,排列成花朵状图案,基部根据斐波那契序列的比例展开。
Azulik Uh May 艺术中心,鼓励并支持时代最优秀的精神在此相遇,致力于探索将个人和社区重新联系的新形式。
通过共同的意愿,帮助当地人在艺术的庇护下,从本土部落学习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,并通过各种形式应对当代生活的挑战。
9
丹麦 • 国家海洋博物馆
National Maritime Museum
Danmark
全新的丹麦国家海洋博物馆,毗邻重要建筑克伦堡宫。结合了丹麦的历史元素和创新的理念,完美诠释着这个世界领先海洋国家的历史和当代角色。
海洋博物馆处于有着60年历史的老船坞墙壁之间,隐藏于地下,以前所未有的和谐姿态,融于独特的历史和空间环境中,有代表性的展示出丹麦人对于海洋的热爱。
相互贯穿的三个双层桥梁跨越整个船坞,提供建筑整体的连接,以及各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捷径。跨桥顶部还能作为「海港大道」,连接毗邻的文化建筑克伦堡宫。
博物馆隐藏于地下7米之处,馆内所有楼层都是连续的。空间融合的创新设计,为博物馆的展陈动线,增添了活力和乐趣。
作为旧码头的改造,设计既要保留历史建筑结构,又要兼顾哈姆雷特城堡无遮挡的视角,因此只能在隐藏于地下的同时,创新的增添适应现代生活的设计。
旧船坞为博物馆提供了内部立面,设计将容纳阳光和空气的庭院作为地下博物馆核心,从而开辟出海平面以下的全新公共空间。
贯穿于建筑的细节令人过目难忘:长短不一、形状柔软的休息座椅,灵感源于系船柱,更兼具阻挡车辆的功能。
虽然建筑局限于地下,但充足的自然光线依然透过落地玻璃倾泻而下,让整个内部空间充满阳光,而非想象中的潮湿阴暗。
馆内的多媒体展览形式也颇具新意。通过海港、航行、战争和贸易等细节和概念的讲述,将丹麦悠久的航海历史娓娓道来,仿佛开启一个隐喻的旅程。
白天,博物馆如同隐于世间、博大精深的隐士;然而夜幕降临之时,璀璨的灯光与玻璃建筑交相辉映,博物馆犹如暗夜行驶的船舶,更如同深海上不灭的灯塔。
10
阿布扎比卢浮宫
Louvre
Abu Dhabi
在阿布扎比的海岸线边缘散落着200余座岛屿,今年刚建成的阿布扎比卢浮宫,就位于其中的阿联酋萨迪亚特岛(Saadiyat)上。
在沙漠与海洋交界处,这座被圆顶覆盖的漂浮博物馆,三侧被海水包围,仿佛轻浮其上的美丽水泡,与环境和谐共融。
阿布扎比卢浮宫内部空间沉静而亲切、充满了光影和映射。直径达180米的巨大圆形穹顶,覆盖了整个建筑主体。穹顶包含了四个不锈钢外层、四个铝制内层。
穹顶复杂的几何纹理经过严谨的设计,使阳光经过层层过滤重叠后,轻柔地洒在洁白的内壁上。随着日照轨迹的变化,室内的「光之雨」也处于无限变幻之中。
阿联酋当地,棕榈树的地位无可替代,被视为「生命之树」。巨大的棕榈树叶重叠交合,在阳光下婆娑起舞。卢浮宫里的「光之雨」,与当地自然景致实现了奇妙的重合。
通体白色的博物馆,包含了55栋独立建筑,灵感来源于麦地那地势低洼的房屋。室内地面则铺设着镶有铜制边框的石板,巧妙呼应着展厅内藏品背后的不同时代。
阿布扎比卢浮宫的设计,充分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语境,融入空间规划与整体设计之中,对阿拉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量。
正因为注入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语境,建筑既充满现代感,又根植于地域与环境,与阿拉伯当地的曲折历史不谋而合,终成为举世瞩目的梦幻艺术地标。
如果说这世上,存在两种力量
或如璀璨烟花,或如流深静水
前者短绚弥散,后者娟娟不息
那么这些建筑,无疑属于后者
既能吸纳环境,也能为之赋能
愿这些独特魅力和内涵的博物馆
给予我们精神享受和滋养的同时
也能给与我们对设计的深层思考
究竟哪些因素,能真正打动人心